白熾燈退出
中國照明市場歷史舞臺的趨勢不可逆轉。
世界多個國家都已公布淘汰白熾燈的時間表。作為世界第一個計劃禁止白熾燈的國家,澳大利亞今年已經全面實行使用節能燈;歐盟通過一項法案自2009年起用4年的時間逐步淘汰白熾燈;日本將在2012年全面禁用白熾燈;美國新的照明節能標準也將在2012年正式生效。近期,國家發改委制定出淘汰低效照明產品(白熾燈)路線圖,推廣高效節能照明產品,進一步推動我國綠色照明工程。
與此同時2010國家財政補貼高效照明產品推廣項目也在全國各地全面啟動,照明行業的領軍企業飛利浦、雷士、松下電工等相繼中標。“國家政策信號的釋放及相關獎勵措施將極大提高國內外照明企業積極性,助推我國綠色照明事業及節能減排工作的深入開展。”中國建筑裝飾協會材料委員會秘書長張仲玲坦言。
潛力巨大
“長期以來,政府一直不余遺力地推動我國綠色照明市場發展,以財政補貼方式支持高效照明產品加速推廣。這種政策信號為我們照明企業提供了信心。”惠州雷士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品牌管理中心負責人陳藝飛如是說。
除了政府政策的激勵,中國照明行業市場的巨大潛力也備受國內外企業青睞。“以功率為11瓦的優質節能燈替代傳統60瓦的白熾燈而言,不僅可減少耗電70%~80%,在其標準規定的6000小時壽命期內,每只節能燈可節約用電294千瓦時,節省費用141元。”業內專家直言,僅中國民用照明市場來講,存在的商機就達400億元人民幣。正因此,諸多國內外照明企業紛紛看好中國照明節能市場。世界最大電子公司之一飛利浦照明近幾年一直在收購、投資、研發綠色照明,并投資6000萬歐元在中國的江蘇揚州儀征經濟開發區內建設了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熒光燈生產企業。
白熾燈退出中國照明市場歷史舞臺的趨勢不可逆轉。
背景是,世界多個國家都已公布淘汰白熾燈的時間表。作為世界第一個計劃禁止白熾燈的國家,澳大利亞今年已經全面實行使用節能燈;歐盟通過一項法案自2009年起用4年的時間逐步淘汰白熾燈;日本將在2012年全面禁用白熾燈;美國新的照明節能標準也將在2012年正式生效。近期,國家發改委制定出淘汰低效照明產品(白熾燈)路線圖,推廣高效節能照明產品,進一步推動我國綠色照明工程。
與此同時2010國家財政補貼高效照明產品推廣項目也在全國各地全面啟動,照明行業的領軍企業飛利浦、雷士、松下電工等相繼中標。“國家政策信號的釋放及相關獎勵措施將極大提高國內外照明企業積極性,助推我國綠色照明事業及節能減排工作的深入開展。”中國建筑裝飾協會材料委員會秘書長張仲玲坦言。
潛力巨大
“長期以來,政府一直不余遺力地推動我國綠色照明市場發展,以財政補貼方式支持高效照明產品加速推廣。這種政策信號為我們照明企業提供了信心。”惠州雷士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品牌管理中心負責人陳藝飛如是說。
除了政府政策的激勵,中國照明行業市場的巨大潛力也備受國內外企業青睞。“以功率為11瓦的優質節能燈替代傳統60瓦的白熾燈而言,不僅可減少耗電70%~80%,在其標準規定的6000小時壽命期內,每只節能燈可節約用電294千瓦時,節省費用141元。”業內專家直言,僅中國民用照明市場來講,存在的商機就達400億元人民幣。正因此,諸多國內外照明企業紛紛看好中國照明節能市場。世界最大電子公司之一飛利浦照明近幾年一直在收購、投資、研發綠色照明,并投資6000萬歐元在中國的江蘇揚州儀征經濟開發區內建設了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熒光燈生產企業。
問題猶在 需加強認證
當人們對如此“繁華似錦”的綠色照明市場感到樂觀之時,也不得不直視問題所在:我國綠色照明行業整體水平不高,企業呈現兩極分化現象,部分企業的照明產品專項抽查合格率不高等。除此之外,節能照明產品價格過高也是影響行業發展的一大障礙。目前市場一只優質11瓦緊湊型節能燈價位為20元左右,而1只白熾燈售價僅為1元左右,兩者差價甚大。消費者“節能燈節電不節錢”、“該節能燈價格是普通白熾燈的幾倍甚至十幾倍”的抱怨聲對于我國節能照明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考驗。
在此同時,中國照明行業相關標準混亂導致門檻過低也是綠色照明行業發展的一大頑疾。據了解,《管型熒光燈鎮流器能效限定值及節能評價值》已發布近十年,至今還沒有修訂過,嚴重影響了產品的升級換代。
“深入開展照明電器產品的節能認證十分必要。”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內部人士邢合萍稱,近年來照明電器產品發展迅猛,許多新型光源產品不斷推出,如無極熒光燈、LED(半導體)照明等多類產品的標準體系尚不完善,在銷售過程中多是依靠企業自身的宣傳。由于缺少第三方機構的權威數據,采購方和經銷商無從選擇,產品在安裝使用后出現質量問題的情況屢見不鮮。
邢合萍指出節能認證無論是對照明企業還是國家可持續發展而言意義重大。“照明產品節能認證可以為企業提供市場敲門磚,提高企業的行業競爭力。同時,對照明產品實施節能認證也是國家為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實施推進節能減排的政府采購政策,激勵和引導照明電器企業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節能環保產品,以實現照明行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保障。”